摘 要:储粮安全水分的应用贯穿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始终,从入库质量控制到日常保管以及粮食出库数量的损溢核算都与之相关。在仓储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仓储管理日益规范、粮油储藏技术发展的趋势下,粮食安全储存水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应针对不同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以达到粮食安全和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
关键词:安全水分;储粮技术发展;合理应用
一直以来,粮食仓储企业均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和各地相关补充规定,采取烘干、晾晒、通风降水等多种措施,将长期储存(指1年储存期以上)的粮食水分严格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标准以下。这样不但有利于粮食的安全储存还保证了各项监督检查、评比的顺利进行。
随着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的收割方式的改变,粮食进入流通环节前的整晒步骤逐步减少甚至直接忽略。粮食收购入库水分偏高的情况时有发生。仓储企业必须找准市场行情、企业经济效益与粮食安全水分之间的平衡点,实现既能保证粮食的储存安全还要兼顾踏准市场节奏,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的目标。那么在这种现实需求下,在我国各种先进储粮设施建设和科学储粮新技术大规模运用、粮食仓储业积极开展绿色储粮的情况下,储粮安全水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没有可以商榷的空间呢?针对储粮安全水分的合理应用在此进行探讨。
1 储粮安全水分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GB/T 29890-2013)中,安全水分定义为:某种粮食或油料在常规储藏条件下,能够在当地安全度夏而不发热、不霉变的水分含量。各地粮食部门和仓储企业在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时,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针对不同粮食种类,将其能够安全储藏顺利过夏的水分值,作为当地该粮食种类的安全水分标准。但是,由于仓房条件和技术设施不同,储藏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库区,同种粮食或油料在不同条件的仓房内储藏,其安全水分也是不同的。
与“安全水分”一样,“半安全水分”也是以“当地”、“常规储藏条件”来确定的。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考虑具体的储藏生态条件确定具体的数值。只要在度夏时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不超过65%,即可认为是安全水分;度夏时粮堆平衡相对湿度超过65%的粮食和油料,称为半安全水分粮油;如果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一直超过65%,粮食和油料极易发热霉变,那就属于危险水分了。
2 仓储管理中储粮安全水分的应用情况
2.1 粮情检测的周期的确定
粮情检测中的温度检测周期是根据储粮的类别和粮温的高低来确定的。储粮的类别分为:安全水分粮、半安全水分粮、危险水分粮。粮温≤15℃时,检测周期分别为15d、10d、5d。粮温>15℃时,检测周期分别为7d、5d、1d。粮情检测中水分含量检测周期也是根据安全水分粮、半安全水分粮、危险水分粮的划分对应为:每季度、每月、每3-5天至少检测1次。
2.2 粮食入仓要求
粮食入仓工作中,安全水分、半安全水分、危险水分的粮食、油料应做到分开储藏。即不同水分梯度的粮食要分仓存放。以山东省小麦入仓为例,5—10月,安全水分为12.5%,半安全水分为12.6%—13.0%,13.0%以上为危险粮;各类别之间的水分梯度为0.5%;11月至次年4月,安全水分为13.0%,半安全水分为13.1%—14.0%,14.0%以上为危险粮,各类别之间的水分梯度为1.0%。
2.3 粮食监督检查和评比
以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质量检查为例,检查的项目为:水分、杂质、色泽气味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中的主要项目。原粮结果判定按照《中央储备粮油质量检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国粮发 [2010] 190号)执行。该办法规定:质量检验项目有一项不符合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的,综合判定为不达标。水分按当地安全储存水分判定。常规储存条件下水分超过安全储存水分的,判定为不达标。
3 较低储粮安全水分存在的问题
3.1 水分减量过高,能源浪费
粮食在经历一个储存周期出库时,通风降水、自然损失造成的粮食出库水分通常比安全水分低1%~2%。水分减量过高不仅给仓储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能源浪费。以山东小麦保管为例,经历5年的储存周期后出库水分通常在11.5%左右,甚至更低。在加工过程中,为达到最佳的工艺性能,小麦需经适当的润麦工序使之达到一定的入磨水分:硬麦15.5%—17.5%,软麦14.0%—15.0%。储存过程中的机械通风降水与加工过程中的润麦都消耗了巨大的能源,如何与粮食加工有效衔接,减少水分减量和能源浪费是粮食储存面临的挑战。
3.2 粮食品质不可恢复性变化
过分严格控制粮食水分含量,还会因水分过低而造成粮食品质发生无法逆转的变化,降低粮食加工及食用品质。稻谷的水分含量过低,则会破坏其有机物质,损坏干物质,加工过程中,更容易破碎,整精米率和食用品质下降。稻谷的加工最佳水分为14%—15%,而稻谷的安全储存水分为13.5%。要获得最佳加工品质的稻谷,偏高水分粮食储藏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4 偏高水分粮食储藏技术
在影响粮粒劣变速度的各种因素中,水分是最主要的因素。与安全水分粮相比,偏高水分粮食呼吸代谢更加旺盛、粮堆内湿热转移更加明显,粮堆的生态环境也更加适合微生物和害虫的滋生和繁衍,安全储存实属不易。但是在完善的仓储设施条件下,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储存技术的支持下,粮食工作者在高水分粮安全度夏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偏高水分粮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安全度夏的得到了实现。
4.1 机械通风技术
机械通风过程中把一定条件的外界气体在通风机的作用下穿过粮堆,从而改变粮堆内气体介质的参数,调整粮堆的温度、湿度,达到粮食安全储存的目的。根据通风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通风时机至关重要,受到自然条件的一定限制。利用机械通风技术把冬季的冷空气通入粮堆,使粮堆的平均温度降至0℃—10℃,在气温上升季节,密闭仓房,使偏高水分粮堆能以较低的温度安全度夏。
4.2 气调技术
气调技术包括通过密封粮堆实现自然降氧的密闭储藏技术、充CO2或N2 气调储粮技术。通过改变粮堆的气体组成实现杀死害虫、抑菌防霉、延缓储粮品质变化目的。气调储藏通常作为高水分粮的应急储藏措施。
4.3 谷物冷却低温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能有效抑制霉菌的发生和发展,使储粮害虫的活动大大减弱,繁殖基本停止,有效防止虫霉危害。外界空气经过谷物冷却机降温处理后,得到一定温度、湿度的空气,在穿过粮堆时与粮食进行热湿交换,使仓内粮食温度降到低温状态,可储存水分较高的粮食。
5 结论与建议
(1)仓储企业内部管理中,粮情检测周期的确定严格执行现行的储粮安全水分标准。根据储粮的类别和粮温的高低来确定的温度、水分的检测周期,一旦发现危及粮食储存安全因素的存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2)粮食入库工作中,对于有能力进行偏高水分粮食储存的仓储企业,建议合理上调储粮安全水分0.5%—1.0%,扩大粮食入仓要求水分的幅度,提高仓储企业掌控粮源的能力。上调储粮安全水分的前提是在入库整理工作中,除了粮食质量达到中等质量标准要求外,还控制好了整个粮堆的水分均匀度和水分梯度,采取了适当措施,避免明显的自动分级,防止杂质区域的湿热聚集。整仓入库结束后,对于实际入仓水分高于国标规定的,粮食数量以折合为国家标准水分后的数量为准。这种情况下的储粮安全水分的上调不但使企业能够加快入库进程,顺利通过相关的入库粮食质量数量验收,还为后续保管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科学储粮措施预留了一定的水分下降空间。
(3)在监督检查、评比中,淡化或者取消储粮安全水分的判定。在各项监督检查评比中,诸如全国清仓查库、春季秋季粮食安全等各种检查中,检查人员结合实仓查看、粮食温度、粮食管理等情况,判断粮情是否稳定,是否有发热、霉变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在粮食安全、粮情稳定的前提下,并不一定要求粮食的水分达到当地的安全储存水分才算达标。
(4)阶梯式分类应用。在仓房密闭隔热条件好、通风熏蒸气调冷却等辅助设施配套齐全、科学储粮措施完善的前提下,建议可以适当上调储粮安全水分标准。中储粮总公司下发的《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中规定了主要粮食品种安全度夏储存水分。山东省小麦安全储存水分为13.0%,玉米安全储存水分为14.0%。分别比原定的储粮安全水分上调0.5%。该规程上调了储粮安全水分就是建立在仓储设施完好、科学储粮的基础上的。
综合以上探讨,建议在当前收割方式的改变,务农劳动力减少,储粮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仓储管理日益规范、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的条件下,针对不同情况灵活执行粮食安全储存水分,解决储粮出库时由于过低水分带来的减量损耗严重、能源浪费和品质改变等问题,为仓储企业找到一条粮食安全和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实现经济效益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安全水分;储粮技术发展;合理应用
一直以来,粮食仓储企业均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和各地相关补充规定,采取烘干、晾晒、通风降水等多种措施,将长期储存(指1年储存期以上)的粮食水分严格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标准以下。这样不但有利于粮食的安全储存还保证了各项监督检查、评比的顺利进行。
随着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粮食的收割方式的改变,粮食进入流通环节前的整晒步骤逐步减少甚至直接忽略。粮食收购入库水分偏高的情况时有发生。仓储企业必须找准市场行情、企业经济效益与粮食安全水分之间的平衡点,实现既能保证粮食的储存安全还要兼顾踏准市场节奏,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的目标。那么在这种现实需求下,在我国各种先进储粮设施建设和科学储粮新技术大规模运用、粮食仓储业积极开展绿色储粮的情况下,储粮安全水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有没有可以商榷的空间呢?针对储粮安全水分的合理应用在此进行探讨。
1 储粮安全水分
《粮油储藏技术规范》(GB/T 29890-2013)中,安全水分定义为:某种粮食或油料在常规储藏条件下,能够在当地安全度夏而不发热、不霉变的水分含量。各地粮食部门和仓储企业在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时,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针对不同粮食种类,将其能够安全储藏顺利过夏的水分值,作为当地该粮食种类的安全水分标准。但是,由于仓房条件和技术设施不同,储藏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甚至同一库区,同种粮食或油料在不同条件的仓房内储藏,其安全水分也是不同的。
与“安全水分”一样,“半安全水分”也是以“当地”、“常规储藏条件”来确定的。在具体应用时,可以考虑具体的储藏生态条件确定具体的数值。只要在度夏时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不超过65%,即可认为是安全水分;度夏时粮堆平衡相对湿度超过65%的粮食和油料,称为半安全水分粮油;如果粮堆平衡相对湿度一直超过65%,粮食和油料极易发热霉变,那就属于危险水分了。
2 仓储管理中储粮安全水分的应用情况
2.1 粮情检测的周期的确定
粮情检测中的温度检测周期是根据储粮的类别和粮温的高低来确定的。储粮的类别分为:安全水分粮、半安全水分粮、危险水分粮。粮温≤15℃时,检测周期分别为15d、10d、5d。粮温>15℃时,检测周期分别为7d、5d、1d。粮情检测中水分含量检测周期也是根据安全水分粮、半安全水分粮、危险水分粮的划分对应为:每季度、每月、每3-5天至少检测1次。
2.2 粮食入仓要求
粮食入仓工作中,安全水分、半安全水分、危险水分的粮食、油料应做到分开储藏。即不同水分梯度的粮食要分仓存放。以山东省小麦入仓为例,5—10月,安全水分为12.5%,半安全水分为12.6%—13.0%,13.0%以上为危险粮;各类别之间的水分梯度为0.5%;11月至次年4月,安全水分为13.0%,半安全水分为13.1%—14.0%,14.0%以上为危险粮,各类别之间的水分梯度为1.0%。
2.3 粮食监督检查和评比
以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质量检查为例,检查的项目为:水分、杂质、色泽气味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中的主要项目。原粮结果判定按照《中央储备粮油质量检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国粮发 [2010] 190号)执行。该办法规定:质量检验项目有一项不符合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的,综合判定为不达标。水分按当地安全储存水分判定。常规储存条件下水分超过安全储存水分的,判定为不达标。
3 较低储粮安全水分存在的问题
3.1 水分减量过高,能源浪费
粮食在经历一个储存周期出库时,通风降水、自然损失造成的粮食出库水分通常比安全水分低1%~2%。水分减量过高不仅给仓储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能源浪费。以山东小麦保管为例,经历5年的储存周期后出库水分通常在11.5%左右,甚至更低。在加工过程中,为达到最佳的工艺性能,小麦需经适当的润麦工序使之达到一定的入磨水分:硬麦15.5%—17.5%,软麦14.0%—15.0%。储存过程中的机械通风降水与加工过程中的润麦都消耗了巨大的能源,如何与粮食加工有效衔接,减少水分减量和能源浪费是粮食储存面临的挑战。
3.2 粮食品质不可恢复性变化
过分严格控制粮食水分含量,还会因水分过低而造成粮食品质发生无法逆转的变化,降低粮食加工及食用品质。稻谷的水分含量过低,则会破坏其有机物质,损坏干物质,加工过程中,更容易破碎,整精米率和食用品质下降。稻谷的加工最佳水分为14%—15%,而稻谷的安全储存水分为13.5%。要获得最佳加工品质的稻谷,偏高水分粮食储藏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4 偏高水分粮食储藏技术
在影响粮粒劣变速度的各种因素中,水分是最主要的因素。与安全水分粮相比,偏高水分粮食呼吸代谢更加旺盛、粮堆内湿热转移更加明显,粮堆的生态环境也更加适合微生物和害虫的滋生和繁衍,安全储存实属不易。但是在完善的仓储设施条件下,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储存技术的支持下,粮食工作者在高水分粮安全度夏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偏高水分粮的在一定条件下的安全度夏的得到了实现。
4.1 机械通风技术
机械通风过程中把一定条件的外界气体在通风机的作用下穿过粮堆,从而改变粮堆内气体介质的参数,调整粮堆的温度、湿度,达到粮食安全储存的目的。根据通风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通风时机至关重要,受到自然条件的一定限制。利用机械通风技术把冬季的冷空气通入粮堆,使粮堆的平均温度降至0℃—10℃,在气温上升季节,密闭仓房,使偏高水分粮堆能以较低的温度安全度夏。
4.2 气调技术
气调技术包括通过密封粮堆实现自然降氧的密闭储藏技术、充CO2或N2 气调储粮技术。通过改变粮堆的气体组成实现杀死害虫、抑菌防霉、延缓储粮品质变化目的。气调储藏通常作为高水分粮的应急储藏措施。
4.3 谷物冷却低温储粮技术
低温储粮能有效抑制霉菌的发生和发展,使储粮害虫的活动大大减弱,繁殖基本停止,有效防止虫霉危害。外界空气经过谷物冷却机降温处理后,得到一定温度、湿度的空气,在穿过粮堆时与粮食进行热湿交换,使仓内粮食温度降到低温状态,可储存水分较高的粮食。
5 结论与建议
(1)仓储企业内部管理中,粮情检测周期的确定严格执行现行的储粮安全水分标准。根据储粮的类别和粮温的高低来确定的温度、水分的检测周期,一旦发现危及粮食储存安全因素的存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2)粮食入库工作中,对于有能力进行偏高水分粮食储存的仓储企业,建议合理上调储粮安全水分0.5%—1.0%,扩大粮食入仓要求水分的幅度,提高仓储企业掌控粮源的能力。上调储粮安全水分的前提是在入库整理工作中,除了粮食质量达到中等质量标准要求外,还控制好了整个粮堆的水分均匀度和水分梯度,采取了适当措施,避免明显的自动分级,防止杂质区域的湿热聚集。整仓入库结束后,对于实际入仓水分高于国标规定的,粮食数量以折合为国家标准水分后的数量为准。这种情况下的储粮安全水分的上调不但使企业能够加快入库进程,顺利通过相关的入库粮食质量数量验收,还为后续保管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的科学储粮措施预留了一定的水分下降空间。
(3)在监督检查、评比中,淡化或者取消储粮安全水分的判定。在各项监督检查评比中,诸如全国清仓查库、春季秋季粮食安全等各种检查中,检查人员结合实仓查看、粮食温度、粮食管理等情况,判断粮情是否稳定,是否有发热、霉变等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在粮食安全、粮情稳定的前提下,并不一定要求粮食的水分达到当地的安全储存水分才算达标。
(4)阶梯式分类应用。在仓房密闭隔热条件好、通风熏蒸气调冷却等辅助设施配套齐全、科学储粮措施完善的前提下,建议可以适当上调储粮安全水分标准。中储粮总公司下发的《粮食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中规定了主要粮食品种安全度夏储存水分。山东省小麦安全储存水分为13.0%,玉米安全储存水分为14.0%。分别比原定的储粮安全水分上调0.5%。该规程上调了储粮安全水分就是建立在仓储设施完好、科学储粮的基础上的。
综合以上探讨,建议在当前收割方式的改变,务农劳动力减少,储粮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仓储管理日益规范、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的条件下,针对不同情况灵活执行粮食安全储存水分,解决储粮出库时由于过低水分带来的减量损耗严重、能源浪费和品质改变等问题,为仓储企业找到一条粮食安全和准确把握市场行情、实现经济效益的合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