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的读书历程,总的来说,阅读不外乎两个目的,一为求知,二为消闲。伴随着这两个目的,阅读的过程好像也能清晰的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了。
十年寒窗的求学过程中的阅读大多是为了求知的目的,消闲对那个时期的我来说是一种奢侈。那时候的阅读都带着一定程度上的功利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出漂亮的作文答卷,就是为了在写作竞赛中出彩,很少能做到纯粹的阅读。读完一篇文章后,总要习惯性的提炼一下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一些作者的写作手法等等。一旦接触到了名言警句还要用心的记下来,能背下来的最好,做到为我所用,为自己加分。虽然这种阅读方法在应付写作上行之有效,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顺利的交出了让老师和家长满意的答卷。但对于年少的我来说,却很少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鲁迅先生说过:“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有戚戚焉。觉得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很是符合我的当时的心境。背负着一定的负担,带着任务的阅读并不轻松。
真正的体会到阅读的真趣是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这时候,远离了高考的压力,阅读的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绚丽起来。阅读的背后没有任何目的和任务,完全是为了兴趣而读,为了消闲而读。阅读一本闲书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充实,用言语无法比拟。对于接触到的书籍,只要能看得下去的,总是不放过的,几乎是来者不拒。只要时间和空间允许,尽一切可能地阅读,阅读一切可能读到的书。朋友们笑称我为“书虫”,我也是高兴的接受了这个雅号。这种阅读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踏入工作岗位直至今日。
我一直用着三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对待不同的书。那些有学问并且对我有用处的书,就用吃橄榄的方法阅读,反复咀嚼,慢慢品味。就连在别人眼中看似枯燥的专业书籍,也能读出一些学以致用乐趣来。这时候才体会到了求知也好,消闲也罢,是可以并驾齐驱的。求知未尝不具有消闲的功能,消闲未必收不到求知的效果。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就用吃口香糖的方法阅读,取其精华,吐其残余,也能有一定的收获。遇到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就用吃石榴的方法阅读了。石榴这种水果,能吃的部分很少,不能吃的部分却多,但如果能在其苦涩酸味之外,不经意间尝得一点甘甜,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了。就这样通过这三种不同方式的阅读,乐在其中。
徜徉在浩瀚书海之中,品尝着阅读乐趣的我决定让女儿开始从幼时就能享受到“开卷有益”的愉悦,再也不能让她重蹈我的覆辙:直至成年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一定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中快乐成长,让阅读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陶冶身心、开发出本身的潜能、塑造良好的品性。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在儿时的岁月,也有星星点点的精神食粮来填充我们的世界。我记住了叶圣陶的“稻草人”,记住了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记住了意大利的“皮诺曹”,德国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还有英国的“快乐王子”。但现在的孩子与我们相比,无论是在精神食粮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的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我们,真是何其幸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采。在给孩子筛选书籍、提供阅读素材的过程中,我不仅挑选了自己阅读过的那些国内外经典的童话,还有一些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金波、秦文君、杨红樱等的著作,我更加乐于让孩子接触一些当代的国外大师们的著作。这些幽默隽永的儿童文学真实的反映了孩子们的心灵、童真和童趣,没有明显的是非观点的说教,更多的是不着痕迹的感染和熏陶,把真善美送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陶醉在崇高与美的境界。让我倍为推崇的要数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女士的《长袜子皮皮》系列著作了,还有法国勒内·戈西尼的《小淘气尼古拉》。这些著作的巨大的吸引力不仅局限于孩子,也扩大到了成年人的世界,从中孩子们找寻自身的影子,而我们则借此回忆起美好的往事。
将世上所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少儿读物尽可能多的摆在孩子的面前,是对孩子负责的大人们的任务。通过为孩子挑选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些儿童读物,居然让我在原来的三种阅读方式之外又找到了一种不寻常的体验,重新让我感受到了孩提时的诚挚与快乐,因此而童心来复,不时忆起或重温了儿时的单纯、愉悦、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我的心态得到了自然而然的调整,能够更加轻松乐观平和的面对繁复的工作和人生,也算是一种意外收获吧。读书的日子,一切悄然改变。
十年寒窗的求学过程中的阅读大多是为了求知的目的,消闲对那个时期的我来说是一种奢侈。那时候的阅读都带着一定程度上的功利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出漂亮的作文答卷,就是为了在写作竞赛中出彩,很少能做到纯粹的阅读。读完一篇文章后,总要习惯性的提炼一下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一些作者的写作手法等等。一旦接触到了名言警句还要用心的记下来,能背下来的最好,做到为我所用,为自己加分。虽然这种阅读方法在应付写作上行之有效,让我一次又一次的顺利的交出了让老师和家长满意的答卷。但对于年少的我来说,却很少体会到阅读的乐趣。鲁迅先生说过:“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心有戚戚焉。觉得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很是符合我的当时的心境。背负着一定的负担,带着任务的阅读并不轻松。
真正的体会到阅读的真趣是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这时候,远离了高考的压力,阅读的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间变得绚丽起来。阅读的背后没有任何目的和任务,完全是为了兴趣而读,为了消闲而读。阅读一本闲书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充实,用言语无法比拟。对于接触到的书籍,只要能看得下去的,总是不放过的,几乎是来者不拒。只要时间和空间允许,尽一切可能地阅读,阅读一切可能读到的书。朋友们笑称我为“书虫”,我也是高兴的接受了这个雅号。这种阅读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踏入工作岗位直至今日。
我一直用着三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对待不同的书。那些有学问并且对我有用处的书,就用吃橄榄的方法阅读,反复咀嚼,慢慢品味。就连在别人眼中看似枯燥的专业书籍,也能读出一些学以致用乐趣来。这时候才体会到了求知也好,消闲也罢,是可以并驾齐驱的。求知未尝不具有消闲的功能,消闲未必收不到求知的效果。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就用吃口香糖的方法阅读,取其精华,吐其残余,也能有一定的收获。遇到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就用吃石榴的方法阅读了。石榴这种水果,能吃的部分很少,不能吃的部分却多,但如果能在其苦涩酸味之外,不经意间尝得一点甘甜,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了。就这样通过这三种不同方式的阅读,乐在其中。
徜徉在浩瀚书海之中,品尝着阅读乐趣的我决定让女儿开始从幼时就能享受到“开卷有益”的愉悦,再也不能让她重蹈我的覆辙:直至成年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一定要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气氛中快乐成长,让阅读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的陶冶身心、开发出本身的潜能、塑造良好的品性。
七十年代出生的我们,在儿时的岁月,也有星星点点的精神食粮来填充我们的世界。我记住了叶圣陶的“稻草人”,记住了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记住了意大利的“皮诺曹”,德国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还有英国的“快乐王子”。但现在的孩子与我们相比,无论是在精神食粮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的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我们,真是何其幸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潮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采。在给孩子筛选书籍、提供阅读素材的过程中,我不仅挑选了自己阅读过的那些国内外经典的童话,还有一些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金波、秦文君、杨红樱等的著作,我更加乐于让孩子接触一些当代的国外大师们的著作。这些幽默隽永的儿童文学真实的反映了孩子们的心灵、童真和童趣,没有明显的是非观点的说教,更多的是不着痕迹的感染和熏陶,把真善美送入孩子的心田,让孩子陶醉在崇高与美的境界。让我倍为推崇的要数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女士的《长袜子皮皮》系列著作了,还有法国勒内·戈西尼的《小淘气尼古拉》。这些著作的巨大的吸引力不仅局限于孩子,也扩大到了成年人的世界,从中孩子们找寻自身的影子,而我们则借此回忆起美好的往事。
将世上所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少儿读物尽可能多的摆在孩子的面前,是对孩子负责的大人们的任务。通过为孩子挑选和孩子一起阅读这些儿童读物,居然让我在原来的三种阅读方式之外又找到了一种不寻常的体验,重新让我感受到了孩提时的诚挚与快乐,因此而童心来复,不时忆起或重温了儿时的单纯、愉悦、无忧无虑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我的心态得到了自然而然的调整,能够更加轻松乐观平和的面对繁复的工作和人生,也算是一种意外收获吧。读书的日子,一切悄然改变。